漫談孔子言行之影響(9) 文:香港牛

當我們看到“君子”一詞,自不然把‘具良好行為,值得敬佩的人’的形象掛在一起。換言之,君子就是有德之士,但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又是怎樣條件的呢?先看下列幾段論語後,再思考一下。

論語第十三篇十八節~
葉公語孔子曰:“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証之。” 孔子曰:“吾黨之直者異於是,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。直在其中矣。”
很明顕,葉公想誇讚其黨人(風氣文化)正直守法不因私而隠罪過,但孔子認為其黨人護牝子的行為是符合‘真情’的直。所以孔子以“異於是”來避免不義之指責。但此節可見孔子著重“以內心真情感做事的行為”。

再看論語第六篇十八節。子曰:“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” 這幾句説話中,我便有四個字的解讀會顚覆傳統。第一是‘質’ 字,其二是‘文’字,其三是‘野’字,第四是 ‘史’字。我對孔子所説的 ‘質’字,理解為“原始意欲”,而 ‘文’字是指‘教導’或涉及教導的人或物。‘野’是率性而行,‘史’字其實是‘司’ 字的,錯自誤聽而寫的字。

我對這段論語的解讀是~
孔子説:“行為表現按內心意欲多於受人教導,則是率性。行為表現受人教導多於內心意欲,則是有所控制。受教導而又真心的行為,然後才是君子行為。”

我覺得這段論語與禮記中幾段説話是相連的,此容後再説。但看官不妨以論語第12篇第8節印証一下。棘子成曰:“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”子貢曰:“惜乎,夫子之説君子也,駟不及舌。文尤質也,質尤文也。虎豹之鞟尤犬羊之鞟也。”

我對以上的理解相信又會被視為叛逆之徒。首先我認為‘駟不及舌’是指‘剛過了不久’,三個‘尤’字都是‘佑’字,即輔助之意。‘鞟’是指本質。

以上之解讀是~棘子成説: “君子是內心本性問題而已,為何與教導有關?”子貢説:“可惜啊,老師解釋君子行為,剛過了不久。教導輔助內心本性(行為不野蠻),內心本性輔助教導(行為不失真誠)。虎豹之質輔助犬羊之質(不會迷失本性)。”

相信以上解讀必然被不少人唾罵離經叛道,反正我已明白“聽訟,吾由人也。必也無訟乎。”

文:香港牛

一個自幼不信神靈,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,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,故立願發揚好文化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